中国民乐(十种中国常见的民族乐器)
时间:
2024-10-07 作者:
小编 阅读量:
10 栏目名:
儿童歌曲
文档下载
追溯最早将乐器予以分类的,当始于西周时的"八音"。又称柳叶琴、金刚腿、土琵琶。现流行于全国各地,以山东临沂及苏北一带为主。琵琶,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,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它是中国独特的、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。竹笛流传地域广大,品种繁多。

十大民乐 经典
十大民乐经典包括:《二泉映月》、《高山流水》、《十面埋伏》、《渔舟唱晚》、《阳春白雪》、《梅花三弄》、《汉宫秋月》、《渔樵问答》、《胡笳十八拍》以及《平沙落雁》。
这些曲目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以《二泉映月》为例,这首曲子由阿炳创作,以其深沉、哀婉的旋律,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怆和对生活的感慨,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。它不仅仅是一首曲子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,每次聆听都能触动人心。
再比如《高山流水》,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,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“峨峨兮若泰山”和“洋洋兮若江河”。伯牙惊道:“善哉,子之心而与吾心同。”钟子期死后,伯牙痛失知音,摔琴绝弦,终身不弹,故有高山流水之曲。这首曲子象征着知音难寻的寓意,其旋律悠扬,意境深远,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典范。
其他的曲目也各有特色,《十面埋伏》以其紧张激烈的节奏展现了楚汉相争的宏大场面;《渔舟唱晚》则通过恬静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,渔舟归航的宁静景象;《阳春白雪》高雅清新,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;《梅花三弄》则通过梅花的傲雪精神,表达了坚韧不拔的意志;《汉宫秋月》描绘了古代宫廷的哀怨与思乡之情;《渔樵问答》通过渔翁和樵夫的对话,体现了隐逸超脱的意味;《胡笳十八拍》是古乐府琴曲歌辞,表现了文姬归汉的历史故事;《平沙落雁》则通过大雁落沙滩的景致,展现了秋天的寂寥与辽阔。这些曲目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,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。
民乐包括哪些
民乐包括各种类型的传统民间音乐。
1. 乐器类型
民乐包含了各种乐器,如二胡、琵琶、古筝、笛子、扬琴等。这些乐器各具特色,产生的音乐风格各异。例如,二胡音乐悠扬婉约,琵琶音乐热烈激昂。
2. 歌曲类型
除了乐器之外,民乐还包括各种歌曲类型,如民歌、山歌、小调等。这些歌曲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,反映了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。
3. 曲目和表现形式
民乐曲目丰富多样,包括古典乐曲、民间创作等。表现形式上,既有独奏、合奏,也有伴奏歌唱等多种形式。这些曲目和表现形式体现了民间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。
4. 地域特色
中国的民乐与各地区的文化紧密相连,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。比如西北的秦腔、陕西的陕北民歌、南方的苏州评弹等,都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特色。
综上所述,民乐涵盖了乐器、歌曲类型、曲目和表现形式以及地域特色等多个方面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民乐有哪些
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、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。 民族音乐历史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。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、吹竽、鼓瑟、击筑、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,那时涌现了师涓、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《高山》和《流水》等。秦汉时的鼓吹乐,魏晋的清商乐,隋唐时的琵琶音乐,宋代的细乐、清乐,元明时的十番锣鼓、弦索等,演奏形式丰富多样。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,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。
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,有堂鼓,花鼓,铃鼓,太平鼓,书鼓,象脚鼓,云锣,钹,钟,磬 埙,箫,排萧,八角鼓,笛子,唢呐,笙,三弦,阮 ,琵琶,箜篌,二胡,京胡 扬琴,古琴等 . 且随着时代推移新品种更不断增多,于是有作分类的必要。追溯最早将乐器予以分类的 ,当始于西周时的"八音"。其分类法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为依据,《周官*春官*大师》载:"皆播之八音-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 木、匏、竹。"此分类法虽不尽科学,自周朝至清朝三千多年来,却始终占着传统地位,可见其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影响甚钜。十种中国常见的民族乐器
十种中国常见的民族乐器:二胡、柳琴、琵琶、扬琴、古筝、竹笛、萧、唢呐、笙、锣等。
1. 二胡(拼音:Erhu) 始于唐朝,称"奚琴"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。二胡又名"胡琴",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(擦弦乐器)之一。
2. 柳琴,弹弦乐器。又称柳叶琴、金刚腿、土琵琶。中国传统乐器。原流行于苏、鲁、皖等省。现流行于全国各地,以山东临沂及苏北一带为主。 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种,其外形、构造、奏法均与阮相似。最早的柳琴,构造非常简单,由于柳琴的外形非常民间化,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它“土琵琶”。
3. 琵琶,是弹拨乐器首座, 拨弦类弦鸣乐器。木制,音箱呈半梨形,上装四弦,原先是用丝线,现多用钢丝、钢绳、尼龙制成。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“相”和“品”。演奏时竖抱,左手按弦,右手五指弹奏,是可独奏、伴奏、重奏、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。琵琶,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,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最早被称为“琵琶”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。“琵琶”二字中的“珏”意为“二玉相碰,发出悦耳碰击声”,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。其名“琵”、“琶”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。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,琵是右手向前弹,琶是右手向后挑。在唐朝以前,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(又称琉特属)弹拨乐器的总称。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,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、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。
4. 扬琴,又称洋琴、打琴、铜丝琴、扇面琴、蝙蝠琴、蝴蝶琴,击弦乐器。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。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,与钢琴同宗,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,音量宏大, 刚柔并济;慢奏时,音色如叮咚的山泉,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。音色明亮,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。表现力极为丰富,可以独奏、合奏或为琴书、说唱和戏曲伴奏,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经常充当“钢琴伴奏”的角色,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。
5. 古筝又名汉筝、秦筝、瑶筝、鸾筝,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,属于弹拨乐器。它是中国独特的、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。它的音色优美,音域宽广、演奏技巧丰富,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,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。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、便携式古筝、迷你古筝、半筝、新筝、十二平均律转调筝。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,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。属弹拨乐器,结构由面板、雁柱(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)、琴弦、前岳山、弦钉、调音盒、琴足、后岳山、侧板、出音口、底板、穿弦孔组成。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,弦架“筝柱”(即雁柱)可以自由移动,一弦一音,按五声音阶排列,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(分瑟为筝),唐宋时有弦十三根,后增至十六根、十八弦、二十一弦等,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。
6. 竹笛,汉族乐器名。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,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,所以也称为“竹笛”。竹笛流传地域广大,品种繁多。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、梆笛和定调笛。还有玉屏笛、七孔笛、短笛和顺笛等。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,发音动情、婉转。龙吟,古人谓“荡涤之声”, 故笛子原名为“涤”,日本至今还保留有“涤笛”,后演变为如今的笛。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,多用于独奏,也可参与合奏。
7. 箫,分为洞箫和琴箫,皆为单管、竖吹,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。箫历史悠久,音色圆润轻柔,幽静典雅,适于独奏和重奏。它一般由竹子制成,吹孔在上端。按“音孔”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。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,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。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。
8. 唢呐(意大利语:suona),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,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。由波斯人发明,唢呐的音色明亮,音量大,管身木制,呈圆锥形,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,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(称作碗),所以俗称喇叭。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,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“八音”。唢呐发音高亢、嘹亮,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、秧歌会、鼓乐班和地方曲艺、戏曲的伴奏中应用。经过不断发展,丰富了演奏技巧,提高了表现力,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,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、歌舞伴奏。
9. 笙,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。它由笙簧、笙笛、笙斗三个部分组称,由笙簧振动引起笙笛内的空气振动而发音。乐队中经常使用的是二十一簧和二十四簧高音笙。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,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、唢呐的伴奏,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。在现代国乐团,笙可以担当旋律或伴奏的作用。
10. 锣是一种属于金属类的打击乐器。锣是用铜冶炼而成的,它的结构比较简单,锣身呈一个圆形的弧面,四周是以锣身的边框固定,演奏者用木棰敲击锣身正面的中央部分,产生振动而发音。最早使用铜锣的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。